查看原文
其他

在一所坡上的学校,她带着孩子向“上坡”走

融媒体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 2021-12-26

东跨雅砻江,西抵贡嘎山,南临金沙江,北靠甘孜州,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有一所木里中学。


平均海拔3100米,“抬头望天,感觉天空离自己很近,仿佛一头就可以扎进云里”。2020年8月,浙师大99级旅游班校友,德清四中的地理老师陈雨虹踏着秋色走进了群山环抱的木里,开启了长达一年半的支教之旅。


陈雨虹在木里中学为学生讲评作业


心向往之:启程,从平原走向高原


一份浙江省外派援藏援疆援川的文件,让陈雨虹心里咯噔了一下。“支教!”她毅然做出了决定。报名、体检,战胜隐藏的难关,挑战一切的未知。当陈雨虹得知自己即将成为浙江省第二批援川教师时,喜悦之余,她的内心又多了几分忐忑和矛盾。


为人师、为人母、为人妻、为人子,多重身份下的陈雨虹显得有些进退两难。九岁的儿子还在上小学,作为母亲,她既不想缺席孩子的成长,又希望能在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。所幸,儿子的懂事、家人的支持给了她坚定下去的勇气。
这次她将为人师摆在了前头,“我想适当的离别,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关于珍惜和坚强的成长必修课。”面对父母,她在辞行前只是轻描淡写地打趣道:“你们就当我又去外面上了一年半的大学吧。”在她看来,这次支教之行既是自己人生体验的丰富,也是和家人的共同成长与锻炼。


离开熟悉的家人和家乡,从平原走向高原,陈雨虹如愿开启了她的木里之行。


坐落云海之中的木里中学


身历行之:跨越,迎难而上暖凉山


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,陈雨虹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距离和思念,还有大相径庭的生活习惯和稀薄空气所带来的高原反应。初到木里,陈雨虹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了巨大的变化,这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。


学校建在山上,从校门口到宿舍需要一路爬坡,“由于海拔高,走路只要稍急一些,心率就会变得很快,常常需要蹲下来休息一会儿才能够缓过来。”到了晚上,由于高原上氧气含量较少,她和一起支教的援友们常常被折磨得整夜失眠。


麻辣的川菜,也让从小在浙江长大习惯清淡饮食的陈雨虹一时难以适应。一周过后,她的脸上出现了一些“青春痘”。“原来从没长过痘痘,到这边反而更加青春了。”她调侃道。因此,陈雨虹与援友们一起搭了个简易的小灶台,周末常常聚在一起,烹饪家乡的美食,慰藉思乡之情。


陈雨虹外出游玩


除了生活,她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教学工作上的压力。


木里中学作为援建学校,硬件设施并不差,但是师资严重匮乏。60人的庞大教学班,给了教师很大压力,“很多当地的主科老师,一周要上30—40节课”。由于交通闭塞,“从西昌到木里坐动车都要六七个小时”,再加上繁重的课时任务和艰难的生活条件,当地几乎留不住人才。即使是很多和当地政府签约的定向师范生,在回到这里两三年后,也有不少放弃编制离开的。



更大的困难在于学习意识的淡薄。“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,多把孩子送往成都、攀枝花等教育较发达地区。”留在当地的孩子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,家庭教育更是几乎为零。一些孩子甚至还不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,本来一个课时就能教完的课程,常常需要好几个课时才能完成。
即使已经放慢了教学节奏,在看到周测和月考的成绩时,陈雨虹还是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:“自己辛苦教了很久,学生们的成绩却还是没有起色的时候,真的很难过。


每当这种时候,陈雨虹就会想起与孩子们初次相遇的那天。来到木里的第一天,他们边鞠躬,边说着“老师好”,认真的样子有些好笑又让人心疼。在她的办公桌上,放着一个画着笑脸的陶瓷杯。还记得那天课代表把水杯轻轻放好,甜甜地说了声:“老师辛苦了,多喝点水。”当这些画面浮现在脑海,陈雨虹又释然了,给孩子们多一点的时间,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。


木里热情淳朴的孩子


谈起那些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当地老师,陈雨虹钦佩不已。“他们满怀赤忱,兢兢业业,教书育人。他们不仅是老师,也短暂充当了父母的角色。大家都一股劲地想把这里的教育搞上去。”为了能将这份爱传递得更远、更久,陈雨虹还与丈夫商量打算结对帮扶当地困难家庭的孩子。“即使再难,也要竭尽所学教给孩子们,帮他们走出大山。”陈雨虹坚定地说。


为今念之:乘风,不平凡的成长


在支教几个月后,陈雨虹收到了九岁的儿子一笔一划写给自己的信。
“妈妈,你在木里好吗?……妈妈,你去支教,去那么远的地方很勇敢,我也要做一个勇敢的人,我会更加努力学习,不让妈妈失望。妈妈,你在木里一定要平安,要注意身体,我和爸爸等你回来。妈妈,我爱你。”
作为母亲的陈雨虹不禁潸然泪下。如她所期望的那样,这段支教旅程中,她和儿子都在成长。每当结束一天的繁忙工作,她都会与家人视频通话——分享当地见闻,了解家中长短。听儿子讲故事,陪他跳绳、做游戏,陈雨虹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陪伴见证着儿子的成长。


选择支教,她固然有所牺牲,但得到的却更多。这次宝贵的旅途让她看到了塞上风光和藏族风情,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经幡和虔诚信仰的白塔,更重要的是她让一群天真淳朴的孩子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求,让他们离山外面的世界更近了一步。


塞上风光


面对支教这件许多人眼中不平凡的事,陈雨虹坦言:“在我看来,这其实也很平凡,不过我在其中收获了很多不平凡的经历。”她说,要真正改变当地孩子的命运,仅靠他们这些支教队伍远远不够,需要有更多的的社会力量去关注。


在采访的最后,陈雨虹回想起在浙师大的学习时光,非常感慨:“在师大的四年,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。这不仅限于专业知识,在人生道路上也非常受用。”


小小的木里承载着两种希望。一种是山里的孩子对走出大山的希望,一种是老师们为了教育扶贫,传播知识与梦想的希望。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从山里一步步走出去,他们带着对教育的热忱心甘情愿走进大山。而今师已往,她带着孩子正向上坡走去,愿孩子们能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,乘风飞往大山之外,上演一场关于希望与热爱的双向奔赴。



老师寄语

人生如路,需从荒漠走向繁华,希望在校的学弟学妹们记住刚迈入校园时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憧憬,把握好在校的学习生活,为不久的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,相信只要我们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努力,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风景。愿你们是永远奔腾的千里马!



“跟着总书记学党史”专题
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
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分享学习心得



文字 | 何佳婧 胡冰怡 谌思屹 

今日编辑 | 吴翰

责任编辑 | 姜雯静


往期回顾

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